“50+”慢病人群多病叠加风险增加,“60+”人群中超四成有多病共存现象……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慢病、带病人群的数量快速积聚,社会对于带病保障需求日趋强烈。如何为民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已成为保险行业长期关注的热点。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中国人寿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公共健康与风险管理联合实验室”与上海镁信健康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布的《带病体保险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提出,我国带病体保险存在“保短期不保长期”、理赔无法满足带病人群保障需求、健康管理融合不深等问题。
业内人士认为,带病体保险将为中国商业健康险的发展带来新机遇,但其创新和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国家和保险公司共同努力,找到符合我国带病体保险发展的路径和产品形式。保险公司要继续加强对带病体保险的理论研究以及实践中的承保能力。
带病体保障供需失衡
根据《全国第六次卫生服务统计调查专题报告》,我国慢病人群数量已超4亿人,但与旺盛的健康保障需求相比,供给端不充足、不匹配。
据了解,2023年,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规模首次突破9000亿元大关,成为继寿险之后的第二大险种。这标志着我国健康保险市场的成熟与壮大,更反映出社会健康保障需求的日益增长。
“但我们也应看到,相较于近万亿元的保费规模,商业健康险的赔付支出仅为3800多亿元,在社保补充和覆盖程度上仍有提升空间。特别是对弱势群体的覆盖程度还有较大上升空间,对非标体慢病人群、60岁以上老年人群、低收入人群的健康保障供给不足。”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带病体保险,是指为病患人群提供保障的保险。从专业角度理解,这一概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健康保险产品为管控风险,通常仅允许具有风险一致性的健康个体投保,广大带病群体被健康保险排除在外。
在需求层面,基于对北京、浙江和宁夏三地2000多位消费者的调研,《报告》发现,带病体人群为健康需求付费的意愿较强,但不同收入群体的保障认知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为低收入人群难以负担保费,富裕人群则对商业保险需求较低,小康家庭是商业健康险的主要需求群体。
在产品供给端,我国带病体保险的经营依托风控手段可分为三类承保形式,分别为以惠民保为代表的不限制被保人患病状态的健康险;以费率可调的长期医疗险为代表的,消费者“提前上车”以便在患病时仍可以按未出险人群一样的价格享受保障的保险;为疾病进展、复发提供保障的慢病险、复发险。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带病体保险产品供给不足,大多数人在尝试投保时遇到过投保无门、保障内容不足等问题,优化空间较大。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统计学院教授李扬分析称,对于慢性病医疗险的保障,最大的挑战在于它仍是短期保险,不能满足长期风险的覆盖,产品的灵活性也不够。
此外,一些免“健康告知”的重疾险虽推动了保险产品供给创新,但其投保规则不明确,后续核保及理赔容易存在争议。“以某款重疾险产品为例,看起来不需要健康告知,但理赔的时候还是有非常大的争议。小规模推广是可以的,但未来如果覆盖全人群、更多带病体的话,要提前预判这些风险。”李扬说。
为何无法满足民众需求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带病体保险发展,保险公司也在带病体保险领域努力探索,但是带病体保险仍存在“保短期不保长期”、理赔金额不满足带病体人群保障需求、健康管理融合不深等问题。为何行业标杆产品尚未出现、商业模式也未成型?
研究表明,我国带病体保险还处在不断寻找适合发展路径的阶段,政策环境、风控能力、销售场景、带病体人群自身认知等诸多挑战仍待攻克,也因此并未形成可持续的带病体风险承保模式。
中再寿险产品开发部总经理助理王明彦具体分析道:“目前,虽然有政策指导和鼓励,但落地支撑相对有限。包括普惠保险、老年人保险等在内的带病体保险,其定价、风险特征和精算原理跟普通健康险差异比较大,但这些差异并没有在政策中体现出来。”
保险公司也面临多重制约,产品实践经营能力不足。一是数据制约使得险企对于带病风险难以形成准确认知,风控手段的有效性难以验证;二是发展定位制约使得投产比不高,难以满足经营预期;三是渠道定位、资源制约导致缺乏合适的销售场景。
王明彦坦言,“国内有很多带病体保险,因为产品设计缺乏数据支撑以及对带病体不够了解,带病体保险开发畏首畏尾,没有真正满足客户需求。同时,保险公司前期开发带病体保险产品成本高,如果量卖不上去,最后投产比不足,保险公司也没有太大动力去做。”
此外,在产业协同方面,还存在与健康管理融合不深的问题。医药、医疗和保险协同性不强,难以为带病体保险提供更多的风控管理手段。
创新发展需从四方面发力
《报告》建议,带病体保险的创新发展还要从以下四方面发力。
首先,保险行业和学界要协同合作,通过理论研究确保带病体保险可持续发展、充分满足社会需要。理论研究应聚焦带病体保险的各方需求,并将风险管理机制作为核心议题。
其次,保险公司应认清带病体保险与传统健康险发展规律的差异,针对不同模式带病体保险在筹资和风控上实施差异化管理,在产品设计和经营管理上采取更有针对性和精细化的策略。
《报告》指出,带病体保险的经营方式包括前端的筹资方式以及后端对应的风控方式。带病体保险的保障模式分别对应着“自筹资”和“共济”两种筹资方式。从风控方式看,这两种筹资方式的风控要点和定价要素存在差异,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
以共济模式为例,“在中国带病体保险中其实有不少。比如,企业雇主给员工买的团险就是带病体保险,因为无法保证团体内没有得大病的人,所以团体作为统一的承保单位投保的保险就是带病体保险。”王明彦表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承保形式越来越多,如果把职业团险看作强制投保的团险,那么,惠民保就是自愿投保的团险。自愿投保的团险最大的困难在于定价时人群结构未知,如何从机制上保证其可持续发展需要思考。
再次,发挥平台作用,形成行业合力。通过加强资源合作、数据合作、支付模式创新以及服务融合,构建医养康宁的产业融合生态圈。
最后,要加强筹资、运营层面的针对性政策支撑,助力带病体保险健康有序发展。一方面,规范带病体保险经营,为带病体保险的有序发展保驾护航;另一方面,进一步在销售、运营等层面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
在王明彦看来,发展带病体保险,共济模式能让更多带病人群参与其中,尤其是依靠自愿投保团险的模式,其中顶层设计至关重要。
348866个用户完善保障计划